蔚来宣布暂停整车生产,上海疫情对车企的冲击有多大?
一.蔚来宣布暂停整车生产,多家车企受到疫情影响
上海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在全国范围内,对多个行业形成蝴蝶效应。而此次疫情,汽车是受伤最重的行业之一。
4月9日,蔚来发布官方消息表示:自3月份以来,因为疫情原因,公司位于吉林、上海、江苏等多地的供应链合作伙伴陆续停产,目前尚未恢复。受此影响,蔚来整车生产已经暂停。同时,近期不少用户的车辆会推迟交付。
而根据蔚来汽车此前发布的交付量数据显示,3月蔚来交付新车9985辆,同比增长37.6%,一季度蔚来累计交付新车25768辆,同比增长28.5%。虽整体销量符合预期,但值得一提的是,受供应链短缺的影响,蔚来造车新势力交付量排行已跌出“第一梯队”,连续三个月销量未破万。
在蔚来宣布停车的同时,其他车企也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疫情蔓延带来的供应链方面的压力。
根据长城汽车公布的批发数据显示,受博世ESP零部件短缺的影响,长城汽车2022年2月新车销量为70,792辆,同比下滑20.5%,其中海外销售6,037辆,同比下滑38.3%。
而特斯拉在上海疫情三月以来截止目前已经相继停产18天,如果以其2021年12月生产70847台新车的能力计算,这16天已经为特斯拉减少了42508台的产量。
此外,受涉芯类零部件包括博世安全气囊控制器、EPBI 等物等供应紧缺的影响,长安汽车在二月份销量同比下滑37.6%至60682辆,包括长安CS75系列、长安逸动系列、长安CS55系列均出现大幅下滑,其中CS75从1月份的32122辆跌至2月份的12297辆,逸动从1月份的21324辆跌至9784辆,CS55从1月份的29851辆跌至1月份的5013辆。
二.上海疫情冲击整个汽车产业上下游供应商
上海这波疫情的影响远不止造成车企工厂减产停产这么简单,而是对整个汽车产业上下游供应商都造成了巨大冲击。
据企查猫数据显示,截至2021年底,上海聚集13293家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,同比增长140%,企业数量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居于领先地位,占全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数量的3.88%。
此外,全球零部件百强企业,几乎都在上海及周边设厂。从一级供应商的博世、安波福、博格华纳、电装、采埃孚、延锋伟世通,到芯片制造商飞思卡尔、得仪,再到座椅、仪表、轮胎、线束供应商,以及各类塑胶、塑料、金属制品、玻璃基础等原材料供应商,涵盖发动机、动力电池、芯片、车身内外饰等领域,广泛覆盖整车生产供应链。
受到疫情影响,汽车零件供应商安波福、博世等也相继停产,持续地停产也将给全国车企供应短缺带来风险;同时,疫情使交通物流受阻,这也导致库存将会严重不足,这将不仅使整车生产受阻,供应商对零配件的生产也会停产,最终导致用户维修车辆等不到配件发货。
三.车企开启涨价潮,汽车销量下降大概率成定局
由于疫情影响之下,关键元器件缺货价格大涨,再加上碳酸锂等电池关键原料价格大涨,以及供应链各个环节成本的持续上升,不少车厂近期纷纷开启了涨价模式。
今年3月,包括比亚迪、小鹏、理想、哪吒、威马、几何、零跑等汽车品牌均宣布涨价。其中,比亚迪旗下新能源车型涨价3000元-6000元;小鹏汽车各车型售价上调10100元-20000元不等;理想ONE的全国统一零售价格上涨11800元;哪吒汽车宣布价格上调3000元-5000元;威马汽车售价上调7000元-26000元;吉利旗下几何汽车宣布旗下几款车型涨价3000元-7000元;零跑汽车宣布对C11全系车型售价进行调整。特斯拉更是一周内三次宣布涨价,旗下model Y和model 3价格涨幅1万到2万元。
对于涨价的原因,多家车企都指出,是由于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,供应商供货紧张,因此进行了调价。
伴随供应链短缺,原材料致车企纷纷涨价而来的是,全国汽车销量的下降。据乘联会数据显示,3月第四周总体狭义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日均3.9万辆,同比下降29%,表现相对异常;主要厂商3月第三周、第四周的日均市场零售量分别为3.5万辆、3.9万辆,同比下降近30%。由于上海、长春、沈阳等多个主要汽车生产基地所在城市开始“全面静止”,第二季度的产销数据同样不容乐观。
面对疫情的反复,2022年中国汽车市场全年销量大幅下降大概率成定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