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税风波下,华强北“捂”货待涨
随着中美关税博弈持续升温,全球芯片产业链正经历新一轮震荡。作为中国电子元器件核心集散中心的深圳华强北,率先显现出市场的敏感反应:多家主营 CPU、GPU 等热门芯片的档口暂停报价,部分商家甚至关门歇业,陷入“持货待涨”的观望状态。与此同时,国产半导体厂商则迎来新机遇,下游客户对 “替代方案” 的咨询量显著增加,国产化进程在压力下加速推进。
一、华强北市场:热门芯片报价冻结,价格波动加剧
据财联社消息,在华强北电子市场,记者走访发现,英伟达 5090/5080 GPU、英特尔及 AMD 的 CPU 等核心产品的报价体系已陷入混乱。一位电脑组装老板向财联社透露,某企业客户一周内遭遇同一配置电脑价格从 5000 元飙升至 5800 元,最终被迫取消订单。“上游渠道封库存观望,新货价格不确定性太大,卖亏或囤货砸手的风险都很高。” 他坦言。
这种观望情绪源于美国关税政策的 “朝令夕改”。尽管美方近期豁免了部分半导体制造设备及集成电路的 “对等关税”,但白宫同步释放出拟针对半导体启动 232 条款调查的信号,叠加汇率波动风险,令渠道商对未来价格走势难以预判。不过,并非所有芯片品类均受冲击:存储芯片(如长江存储的致态 SSD)及二三极管、LED 电源芯片等非热门产品仍保持现货供应,价格波动相对可控。
二、美国 IDM 企业承压,国内分销厂商受冲击有限
关税政策的核心冲击集中于美国本土 IDM(集成器件制造商)企业。德州仪器、英特尔、美光等在美拥有晶圆厂的厂商,因 “原产地按流片地认定” 的新规,面临订单暂停和库存积压压力。头豹研究院分析师张俊雅指出,模拟芯片(如 TI、ADI)、逻辑芯片(英特尔)及存储芯片(美光)等领域短期内或被迫涨价,长期则可能因产线迁移成本高企而陷入被动。
反观国内分销企业,由于对美依赖度低,受波及程度有限。神州数码、中电港、深圳华强等上市公司均表示,美国原产芯片采购占比仅为个位数(深圳华强甚至低至 0.2%),且出口美国业务几乎可忽略。深圳华强一季度财报显示,其本土产品线销售收入增长已成为核心业绩驱动力,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达 68%-100%,彰显国产替代的市场潜力。
三、国产替代加速:从被动接棒到主动布局
关税风波倒逼下游企业加速转向国产供应链。多位半导体产业链人士透露,政策出台后,涉及美国原产芯片的客户咨询量激增,部分企业已启动替代方案评估。某上市分销企业高管表示:“短期看,无法进口的产品需要应急替代;长期看,客户正系统性提升国产芯片采购比例,以规避极端风险。”
国产厂商的准备早已展开。中芯国际、长鑫存储等企业加速高端产品研发(如 DDR6、HBM),半导体设备及材料企业也获得更多验证机会。以存储领域为例,长江存储、兆易创新等本土品牌的市场接受度显著提升,部分华强北商家已开始小批量备货国产固态硬盘。深圳华强公告亦强调,将加大国产半导体品牌推广力度,本土产品线成为其业务增长的 “新引擎”。
然而,替代进程并非一蹴而就。产业链协同问题仍需解决:芯片设计、软件适配、工艺调整等环节均需时间磨合,部分高端产品(如车规级功率器件、高端 CPU)仍依赖美系技术。但业内共识认为,关税压力正转化为国产化的催化剂,尤其在消费电子、工控等领域,本土企业有望加速填补市场空白。
四、行业展望: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
当前芯片市场的震荡,本质是全球供应链重构期的缩影。美国政策的摇摆(如豁免与加税并存)导致短期投机情绪升温,华强北商家的 “捂货” 行为既是对风险的规避,也反映了市场对供需失衡的担忧。但从中长期看,国产替代的确定性正在增强 —— 无论是政策推动、资本投入,还是下游客户的主动选择,均为本土半导体产业创造了历史性机遇。
正如群智咨询分析师杨圣心所言:“暂停报价只是短期现象,库存消化后市场将回归理性。而国产供应链的成熟,才是应对外部冲击的根本解。” 当关税风波的涟漪逐渐平息,芯片产业的竞争格局或将迎来不可逆的重塑,而中国半导体企业正站在从 “替代” 到 “主导” 的关键节点上。
内容来源:财联社